《李鸿章传》
商务印书馆的这本《李鸿章传》是2016年夏天回国买的。当时刚看完《走向共和》,意犹未尽,又听说这部电视剧演绎成分不少,所以准备趁热打铁读一读梁启超写的“正史”。之前就听说这本书是半文半白,但能“文”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我以为古装剧里的台词就是“半文”了,无非是用个之乎者也,或者来句什么“朕心甚慰”之类文绉绉的话,结果书翻了几页傻眼了。虽然比文言文“白”一些,但文中夹杂了大量现代汉语已经见不到的词汇或词义,十分难读。于是在装模作样查了几个词之后,这本书就被我丢在了一旁,转眼就是四五年。
上个月读完《诗经注析》以后,感觉自己对文言文略微习惯了一些,才又想起了这本被束之高阁几年的《李鸿章传》。于是拿出来重读。虽然这是本“传”,但并不是《乔布斯传》等现在的大部头人物传记,而更像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简短的人物列传。全书只有寥寥十万字,这还包括附带的好几个条约或文件的原文,如《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而且夹杂不少议论,史实内容可以说是比较有限的。而这些有限的笔墨主要给了李鸿章一生办的几件大事:从壮年时随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和捻乱,到洋务运动,再到与列强的外交斡旋,以至于中日甲午战争,最终写到签订《辛丑条约》后去世。
这里我必须吐槽一下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全章十分之九的内容都是引用法国工程师的一篇黄河勘查报告,都是些治水筑坝的内容,仅仅因为李鸿章曾在甲午战争后短暂前往山东治河。如果不知道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梁卓如,我一定会以为这是哪个穷书生凑来骗稿费的。
虽然内容有限,但我认为这本书对现代读者的价值更多在于其议论部分中独特的视角和背景上。近代中国的惨痛历史在构建现代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难免会沾染上比较重的政治痕迹。换句话说,这些失败的战争和不平等的条约在性质上早有定论,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百年屈辱”和“不平等条约”等等沉重的词语就像是顺口溜一样被一位位老师念叨,久而久之这些词语同民族情绪之间的联系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使我们对这段历史有许多“想当然”的看法。而这本书成于1901年,彼时满清政权还未被推翻,李鸿章刚在同年签订《辛丑条约》后不久辞世,维新变法也才失败不过两三年。当时的舆论如何,世人对前景怎样判断,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不少有趣的东西来。如尾章梁启超选出十六位国内外风云人物,同李鸿章比较。其中他评价袁世凯:
“…其人功名心重,其有气魄敢为破格之举…至其心术如何,其毅力如何,则非今之所能言也”
虽然考虑到袁世凯与维新变法失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敢说梁启超的这段评价一定完全出于公心,但这些担忧可以说是颇有预见性的,也为后来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印证。
总而言之,《李鸿章传》不适合作为一本入门晚清史的书籍。但其创作背景和观点有独特之处,如果对相关历史和文言文有一定了解,仍然非常值得一读。
除了第十章那篇黄河勘查报告。
加载 Disqus 评论
*Disqus 在墙内无法访问